by 李大贝
去之前做了大量攻略,得出一个大致结论:中银比汇丰审核更严。一边说要看一堆材料,又是住址证明,又是收入证明,又是银行证明,有的还要工作证明 blabla,还要提前打印出来备用;另一边又说不用打印,改现场打开 app实时查看 blabla。
加上“中银香港”服务号上确实爆满,没约不到空余时段,所以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,连去银行打印资料都没准备,计划walk in 随缘,反正去都去了,顺带办成最好,办不成也能接受。
上一篇提到,原计划第一天办完汇丰香港, 再walk in旁边几十米远的中银分行,汇丰当天办的不咋顺,憋着一口闷气,加上下雨,又在闹市中心,心里盘算着几率渺茫,就作罢去郊区“赤柱”玩耍了,竟然误打误撞办下了中银卡。
意外之喜
因为下雨红色预警,Bigbus一路上的小景点没敢下车游玩,带着孩子在巴士顶层欣赏了沿途风光,只是在攻略强推的特色小站-赤柱站下车停顿,准备吃个午饭逛一逛。
原本很有特色的海边集市,当天有八成商家都闭店不营业,只有零星几家餐厅和户外用品店open,冷冷清清,顾客也稀稀拉拉。逛是逛不出啥花样了,准备绕着小楼转了一圈就去海边,然后就在三楼看到一家中国银行营业中,瞬间来了精神:来都来了,要不试试?
带孩子吃完午餐大概3 点左右,就直冲三楼去碰碰运气,开始了奇葩的 2小时开卡之旅。
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
这是一家非常小的网点,小到什么程度呢?
肉眼可见也就一室一厅大小的门面,总共4 个员工,一个看门老大爷,一个类似保洁服务的老大妈,一个年轻女柜员,一个中年女柜员经理。没啦!
要不是门口挂着中国银行的牌子,要不是有 ATM 机,要不是身处香港这个密集度恐惧的城市,我还真以为自己遇到假银行了。
除了柜员,大爷大妈是一句普通话都交流不了,连蒙带比划取了一个排队号,说是排队,前面也就一个人,不过办理速度龟速不敢恭维。只能和孩子在一旁休息桌等着,期间大妈好心的用浓重的港腔问我们要不要咖啡,连说了三次 no thankyou,好像听不大懂,还是给孩子递上了一杯朱古力,倒也挺暖心的。
大概等了一刻钟,前面顾客慢悠悠走了,偌小的大厅里就剩我们 6 人。说起中银这俩柜员,让我度过了一次难忘的“答辩”下午,很有必要着些笔墨记录一二:
年轻女柜员(简称 M吧)很清瘦,20多岁不到30的样貌,穿着制服长相还算耐看,一看就是香港土长的。银色美甲没那么质感,有些地方起了毛刺掉坯了,全程拿着触控笔指挥我点这点那。整体和汇丰柜员感觉差不多,就是冷漠态度比汇丰柜员更胜一筹!
年长一点的女柜员经理,看样子比M高一级,典型的中年大姐,身材有些发福,形象朴素,好在人比较和善,最后卡片激活的时候还好心提醒我,给我整个下午湿冷的心情带来一丝温暖。
奇葩二对一 情绪俯冲
我带孩子来到柜台前坐下,迅速说明来意:“想办一张储蓄卡。”M抬头看了我一眼,立马警惕的问到:“为什么要办?”
我想了两秒,这么警惕,果然不好办啊,给出了标准攻略式回答:“投资理财。”
M:“证件拿一下。”
有了汇丰的经验,熟练的掏出了三件套:身份证、港澳通行证、过关小票。
M:“做什么投资,看一下你的账户。”
因为有投资记录和经验倒不在怕的,于是理直气壮的掏出盈透和富途的账户,包括里头的资金记录等通通给她看。
M:“看不到你的名字!”
我:“。。。”,第一次在自己手机上登录自己的个人账户,还要证明是自己的。好!证明给你看!
现场那叫一通操作,我的、设置、账户、头像通通翻了个遍,悲催的只有证券账户号码,压根没有中文名。好在富途还算是中国产品(香港券商),中文界面比较友好,跟客服一通唠总算找到了带名字拼音的证据,证明是我本人。
还没完事!
悲催的我还要提供盈透的证明!用过盈透的伙伴们可能更有体感,美国券商它的页面设计压根就不是给中国人看的逻辑,还动不动就跳转到网页端,也是只能找到一串证券账户号码,找的我那叫一个火气和不爽。
而此时此刻的 M,一脸事不关己的盯着我看,准确的说是发愣一样眼神不聚焦的盯着我的方向看,也不着急就等着。那感觉,像极了法官坐在台上,无聊的等着台下犯人提供无罪证据,以及随时准备好的、一秒变脸就能上演的“如若犯人提供不出来就会如释重负、幸灾乐祸”的期待。
而此时此刻的我,尽管看穿了、厌恶了、不爽了,为了耗去的一个多小时以及可能的一丢希望,也只能忍着继续找证据。说实话,到这里已经预判没啥戏了,因为没有类似关联汇丰国内卓越卡的底气,心气一点点磨没,爱咋咋地吧,不抱希望了。
好不容易,七拐八拐找到了还算能证明的证据,给M 瞅了一眼,算是默认通过。
M:“盈透是什么?”
我:“盈透是一家美国证券公司,可以投资美股。”
M:“不明白。你证券账户里都有钱了,是怎么进去的?”
一万只草泥马奔腾,我:“通过其他银行转进去的。”
M:“也是香港银行么?”
我:“嗯。”
M:“你都有香港银行卡了,为什么还来我们这开?”
七窍生烟,请告诉我不是只有我一人疯了认为这个逻辑够奇葩!
首先,我有银行卡和想要再开一张新卡不冲突吧,非得你死我活,有谁规定只能开一张银行卡吗!其次,吸纳储户难道不是银行巴不得己、天经地义的业绩吗!难道多一个新储户还能把银行炸了不成,跟防贼一样!
作为一个还算体面的知识分子,尽管想拂袖而去,大不了老娘不办了,但还是强压着内心的不满,表现的尽可能配合,继续答辩!
来吧,不装了,实话甩出来:“因为其他银行手续费太高,不想用了。”内心 os:就这理由,看着办吧,不办拉倒!
说完这些,M 突然不说话了,扭头把中年大姐叫了过来,俩人用港语又说又笑了一会,时不时看我两眼。
紧接着,中年大姐和 M 双管齐下,又跟我要了工作证明、地址证明、资产证明、工资卡流水等等,一个个 app打开让她们看,最后让我填写公司全称。平常简称用的多,猛的一问全称还有点卡住了,犹豫了两秒钟,打开工作 app准备查看。
M又装上了质疑腔:“你们公司名字都不知道啊?”
我:“平时都简称俩字 xx,全称有点长记不住,不信你看我们公司的内部app。”
M:“就是那个 xx 的公司么?”
我:“是的。”
俩人继续聊天,一会看我资产实力,一会看我有无正规工作,一会还要把之前看过的的证券 app 里证明自己的页面找出来重新再证明一遍。
oh my god!我急了,忍不住加重语气:“这都是我正当收入,资产也让你们看过了,还在怀疑我啥啊!”
M 不语,中年大姐出来解围:“只是例行检查。”
接下来,M 开始复印我的证件,填表,让我下载网银 app(好在提前都下载好了),然后开始在 app 上操作。
和汇丰不同的是,她完全没有操作的意思,只在旁边说“红色 红色”(红色是确定键),然后全程我来操作一下,看不懂的勾选项问一句才解释,不问不解释。
到这里,我心里基本踏实了,开户申请十有八九算是通过了。紧接着,给我一个信封,里面装着实体卡,让我操作激活之类。
这时已经接近 5 点了,能够当场下卡,还真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。
ATM 激活
关于激活方式还算友好,并不像网上攻略里说的必须现场存 1000 港币。估计也是快下班了,M 终于有些放下戒备,告诉我:“在旁边的 ATM 机上插卡查询一下,退出就可以激活,不用存钱。”
妈呀,这是一下午2 个小时从 M 那里听到的最像人工的一句话,而最后一班巴士也马上要错过,不容我迟疑半秒。
火急火燎的奔向 ATM,插卡查询一通操作,与此同时,门口大爷拉下了卷帘门,中年大姐拎着手包准备锁机器回家,原来 5 点整她们准时下班。正当我一头雾水不知道是否激活成功的时候,中年大姐凑过来提醒我,再次插卡能显示余额页面就说明激活了。
搞定,火急火燎拽着孩子奔向巴士站,呼~~总算,赶上最后一班巴士。不然这红色暴雨天,又在这荒无人烟的郊区,着实有些后怕呢。
写在最后
这是一段记忆尚且鲜活的记录,也是一次奇葩经历,头一次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窘迫。
同样,无心刻意抹黑哪些群体,如实记录遭遇,供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,也希望给到相同经历的朋友一点避坑经验。

